今年12月9日,南京人民中学考点大门外站着许多接送考生的家长。
我国五个省区将于明年开始陆续迎来课程改革后的首次高考,各省推出的高考改革方案引起争议。有关这一话题的讨论在23日举行的第六届21世纪教育论坛上,仍然处于“白热化”状态。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已形成了全国统一考试招生为主、学校考试为辅、免试入学为补充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体系。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郭振有说,高考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稳定教育教学制度,推动教育教学改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能力,发挥了历史性的、巨大的、不可代替的作用。但高考同时也存在内容重知识轻应用、形式过于单一等弊端,无法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因此近年来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革。
今年9月江苏省向社会公示2008年高考方案,确定高考总体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3”指语文、数学、外语;“学业水平测试”包括物理、化学等7门,其中包括选修测试科目和必修测试科目;“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等6方面。除“3”门科目将按分数考核,其他两项均为等级评定。
该方案首先获得大多数人的肯定,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不少家长也表示方案照顾到个人的兴趣和专长。然而,有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内的人反对将物理、化学这类重要学科用等级评定。还有人指出城乡发展差距也将使来自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考生因外语而处于劣势。
方案针对民众意见做出调整后,江苏省教育主管负责人指出,与现行高考方案相比,新方案只是模糊了文理科的界限,同时在选修和必修的考试时间上加以限制,从而加强了物理和历史等学科的重要性。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指出,从长远来看,以“语数外”为核心的高考方案可以纠正目前中学偏科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高考科目可以根据报考学校的要求进行调整,比如说考生报考物理专业就加考物理,报考化学专业就加考化学。
从2003年开始,我国有22所高校拥有5%的名额进行自主选拔录取,到2005年自主招生高校数增加到42所。虽然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是与国际接轨的先进做法,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引入“面试”机制却遭到不少质疑。
谈松华认为,教师通过面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一些高校采取“面试”前随机组成评价小组的办法也值得借鉴。“民众对公平的追问可通过面试结果公示和对学校诚信评价体系的建立而逐步得到解决。”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郭元婕指出,中国的高考人数绝非其他国家可比,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不能没有全国统一性的考试。但各国经验均表明:统考不利于甚至不可能实现多元评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同学校的办学层次、目标定位不同决定了考试选拔模式不同。”她说,“然而,由于各高校还不具备综合评价的机制和能力,因此需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引入权威的社会评价体系。”
论坛与会者普遍认为,当下,由于高考事关千家万户的利益,“废除高考”只是过激之谈,应深入思考如何改进现行高考制度。
郭振有指出,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普遍推开,高考改革的紧迫性也日益凸显。高考对基础教育有着深远影响,高考改革具有复杂性,因此仍需“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