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制作的三大失误 李崧 |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我国已有些年头了。许多人对它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他们属于“热情派”;但也有不少人对它不感冒,满腹狐疑,甚至嗤之以鼻,他们大概算是属于“怀疑派”。 笔者介乎和“热情派”和“怀疑派”之间。我毫不怀疑计算机进入教学主流的前景,对此我满怀乐观;另一方面,我又对目前我所看到的许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试验尤其是课件制作持深深的怀疑态度----其中大多数的课件是根本没有制作的必要的,它们可以说是有失误甚至是有严重失误的课件。 课件制作现在非常热门,搞得很热闹。热闹不见得一定是好事情。课件制作必须以理论研究为依托,计算机辅助教学有许多理论问题尚有待论证解决。可惜,大部分老师愿意花很多时间去制作课件,却不愿意花一点时间去进行必要的理论研究。在缺乏充分的论证和必要的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大家一哄而上制作课件,如无头苍蝇般乱闯乱撞,甚至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应走的路向背道而驰,成了南辕北辙,做出来的课件只能是失败的,这根本无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健康发展。花很多时间做出来的的课件,哪怕上课时效果很好,也不一定就是好课件,它甚至可能是失败的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新东西,这“新”,主要不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更重要的在于它启示了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我们不能用传统的眼光和角度来观照和评价计算机课件设计,要有全新的眼光,全新的角度。这个新的评价标准就是:这个课件是否真正体现了计算机这一先进的教学工具的优越性,是否有助于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我们不妨从这一点出发,来讨论一下当今流行的课件制作中的三大失误。 第一大失误,是课件制作缺乏通用性方面的考虑。 通用性是考察课件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的标准。许多人制作课件,出发点不是为整体的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偶然上公开课的需要。课要好看,要充分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这就是许多人运用计算机上公开课的心态,为此花很多的时间(可能是半个学期,也可能是一个学期)来制作课件。因为这个课件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用在别的课上,不仅不能用在别的老师的课上,许多个例说明,甚至就连课件的设计者本人将来也不会再用这一课件来上课。一所学校一位老师这样做还则罢了,全国那么多所学校,如果那么多老师都来这样做,该是多大的人力物力浪费? 这样搞出来的课,大部分都是很好看的。这种课我们最常听到的评语是:课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课堂气氛很好,信息量很大,效果比传统教学方式好,等等。“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能说是好处吗?假如这些时间精力花得不值得呢?“课堂气氛很好”,学生不是天天在多媒体课室上课,一年才上这么一次两次,感觉新鲜,又加上是公开课,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注意力能不集中吗?课堂气氛能不好吗?“信息量大”,“效果好”,大多数的多媒体公开课课例,信息量是大的,这是事实;这个课是花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的艰辛劳动弄出来的,效果当然会显得好一点。但这就等于效率和效益高了吗?平时用三个小时备的课,现在因为要用多媒体,花了六十个小时去准备,也就是说多投入了二十倍的时间和精力,而那节课能好二十倍吗?我们都知道,一节公开课,能比平时好三倍就不得了了,哪怕你花一百个小时去准备。算它效果好三倍吧,投入跟产出折算,二十减三得十七。也就是说,效率降低了十七倍。当然计算一节课的效益,不能是这么简单的数学运算。但运用了昂贵的先进的工具,效率反而降低了,这一事实却是确凿无疑的。何况,一个人能有多大的精力?整一个学期都在为一节课翻肠倒胃,其它的课肯定打折扣。这对学生、对学校都不是好事。 笔者不是不主张教师花时间去制作课件,制作课件肯定是要花时间的,问题是时间必须花得值。人力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如果一个课件通用性很强,不仅制作它的老师用,全校都能用,全市都能用,全国都能用,这样的课件,别说花六十个小时,就是六百个小时、六千个小时也是值得的。 第二大失误,是课件制作中简单地以计算机代替一切。 计算机是功能十分强大的工具,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都可以由它来代替。于是有人觉得有了计算机黑板粉笔也可以不要了,投影仪也可以不要了,幻灯机录音机录象机也都可以不要了。在不少人的眼里计算机就等于是多媒体的同义词,多媒体课就是用计算机上的课,多媒体课成了独媒体课。有的课例甚至只有计算机在从头到尾地唱戏,连老师都见不到了。计算机确实拥有传统教学工具的一切功能。但有必要让计算机来代替一切吗?录象机放录象很方便,把带子往机子里一塞就好了,干吗非要把录象资料转到计算机中去呢?计算机转存影视文件要花很多时间,考虑到效率和效益,这时间花的不值得。也有不少人喜欢把图片转存到计算机中去。多媒体室有实物投影仪的话,这样的转存也是在浪费时间。举个例子。好比说某人要向快餐店订个比萨,打个电话,说一声,电话放下,事情就办妥了。如果那人是个电脑疯子,他非选择上网来订购他的比萨。他得开机,移动鼠标,点鼠标,一步步进入特定的网站,再键入他要的物品名称,然后确定,他这比萨才算是订好了。从这例子我们学到什么?电脑是什么都能做,但不是什么都非得让电脑来做。 当我们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一心想着什么环节可以用计算机,那很容易觉得每个环节都可以用计算机。笔者的意见是,我们的思路应该反过来,应该想着什么地方可以不用计算机,首先把没必要使用计算机的地方确定好,剩下的就是可使用计算机的地方。计算机应该是能少用就尽量少用,能不用就尽量不用。能用别的工具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工具。多媒体不等于独媒体,能把计算机跟其它传统媒体结合得好的课,才是真正好的多媒体课。 第三大失误,是课件制作不能体现计算机的优势。 计算机课件的优势在于超文本功能、人机互动功能和网络功能。目前许多已制作出来的课件,都不能体现这三大功能,都只不过是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罢了。与其花那么多时间、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录象来得方便省事。比如《故宫博物院》,如果只是放放课文录象,用录象机就行了。如果要用计算机来演示故宫的建筑构造,那就要跟一般的录象有所不同,调用者要能够通过操纵鼠标或键盘随意进出故宫各处,并且可以即时调出解释说明或相关背景资料或有关诗词歌赋趣闻逸事等等,起码这样,才能是计算机的《故宫博物院》。总之,计算机课件必须至少体现上述三大功能的其中之一,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是不要用计算机的好。计算机要么不用,要用就得用在点子上。 计算机辅助教学,大家都是摸索着干,要尽量避免走入误区。光制作出好看的课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讲求实际,要真正地体现出计算机的优越性,那就得使计算机的使用真正达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的目标。 不见得一说多媒体教学,就得大家都去制作课件。笔者的意见是最好大家都不必忙着去制作课件,最好是先多考虑怎样把别人已做出来的课件用好。实在没有现成的适用的课件,那才自己做,但一定要考虑花那力气值得不值得。有时候甚至宁可不用计算机,不是每一节课都非用计算机不可,觉得好用就用,觉得不好用就不用,或者觉得用别的更好就用别的。 最重要的是,课件制作,理论研究必须走在前面。要避免走入认识的误区。归根到底,我们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教育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败,跟教育改革的成败,是息息相关的。我们首先得确知教育、教学、教材改革的路向,才能确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路向,才能确知计算机课件制作的路向。所以,在目前条件下,与其大家花力气去制作课件,不如多花力气去研究教育教学本身如何适应计算机时代的要求,这才是我们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真正意义所在。 摘自:森林公园 |
课件制作的三大失误
2007-03-02 来源:南充一中 科室: 文章:佚名 摄影:佚名 审核: 编辑:佚名 点击:次 [打印]
上一篇:地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与局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