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雷锋在校园里扎根
卢星宇转 作者:高靓 来源:中国教育报
雷锋精神在教育战线薪火相传,焕发出勃勃生机——50年,雷锋在校园里扎根
有一个名字,总能让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有一种精神,犹如春日里的阳光,让道德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雷锋,一座永恒的丰碑,一个永远的榜样,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哺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发向上。
雷锋,从未离去
“今天是我感到最高兴、最光荣的一天,我又戴上了红领巾,做小朋友的辅导员。我要做好工作,做你们的大朋友,我们都要做祖国的接班人。”1960年秋天,新兵雷锋成为辽宁省抚顺市建设街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雷锋生前就关心教育,担任辅导员、给学生写信、作报告……在他短暂的22年生命中,和多所学校结下不解之缘。
1963年3月,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上下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此后的近50年间,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学雷锋活动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国的学校里从未间断过。
那些曾经与雷锋有过交集的学校,主动扛起雷锋的旗帜,把传承雷锋精神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1971年,建设街小学被辽宁省抚顺市政府正式命名为“雷锋小学”。从校门口雷锋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雕塑,到走廊内雷锋的照片和日记,再到学校独特的雷锋展室,仿佛雷锋从未离开过。伴随雷锋小学孩子成长的还有当年雷锋亲自设计的“三件宝”——“针线包”、“储蓄箱”、“节约包”。现在,这三件宝融入了时代特色,演变成为“角色换位体验岗”、“小雷锋道德银行”和“绿色节约箱”。
“自从今天陪五保老人过小年,听到那声‘谢谢’,我才体会到帮助别人才是最大的快乐!”湖南省长沙市雷锋学校初中生危子毅在日记中写道。在雷锋的母校,雷锋当年的教室、用过的课桌依然如故,学生参加学雷锋小组,联系五保户、特困户的传统也从未改变。
在雷锋的故乡,千所学校百万学生续写雷锋日记的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北京市西城区的雷锋小学,雷锋日记已经写了39年。30多本、1500余篇日记,记录了几代人参与集体活动、助人为乐的点滴小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雷锋学校20余所。它们或以雷锋名字直接命名,或被有关机构授予雷锋学校的荣誉称号。它们还自发组成联盟,定期交流如何将雷锋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有人说“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但是到了学校,他就不走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办起了“雷锋在线”网站,利用网络宣扬雷锋精神。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七条小学的义务打气队坚持了18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而广大师生学雷锋的故事又何止“一火车”。
3月5日是学雷锋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雷锋精神,化成一对白鸽的翅膀,一双紧握的大手,一颗火红跳动的心。
北京大学“爱心社”、清华大学“紫荆服务总队”、北京师范大学“白鸽志愿者总队”、东北林业大学“绿色使者志愿者协会”等一批志愿服务团体活跃在高校及社区,南京大学创建了大学生法律援助、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等志愿服务项目,华东师范大学依托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科,建立了曙光志愿者服务队,为社会残障人士提供帮助……
据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滚动调查数据显示,84.1%的大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大型活动、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
“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理念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雷锋精神已在公益、帮扶和支教等各类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生根发芽。”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耀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