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附小  |  站内搜索  |  办公系统  |  资源下载  |  联系我们 您好,欢迎来到南充一中!
首页 > 教学教研 > 高中教育 > 正文

高考 | 南充一中名师分析2020年高考全国卷III语文试题
2020-07-15 来源:南充一中 科室:新区高三本部高中 文章:佚名 摄影:佚名 审核:  编辑:冷亦萧 点击:次 [打印]


 
作者简介:
      杜万雄,南充一中高级语文教师,南充市教育系统语文学科带头人,南充市优秀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24年,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一、以人为本,价值引领,彰显立德树人核心导向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核心价值要求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高审美、培育劳动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涵覆盖了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2020年高考对此作出全方位、系统化的回答。
      1.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
   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2.发掘育人资源,健全思想体系
      如蒋子龙的小说《记忆里的光》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彰显普通劳动者对信仰的追求;陆游的诗歌《苦笋》中体现的“对人才培养”的理念更具有现实意义。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默写三题更是发掘育人资源,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明确指向劳动教育、德育。孔子和白居易的诗句展现了普通劳动者在劳动生活中的安然自得,《阿房宫赋》中的句子则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生活的奢华。二者对比,引发学生们对贫富生活的思考,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引导学生们热爱劳动,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语言表达第20题充分体现“健康教育”理念。
      3.强化认识自我,关注“人的发展”,强化个体生命体验
      国卷Ⅲ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引领学生自我定位、自我反思、自我审视,关注自我人格修养,自我与社会、自我与国家的哲学思考。这与我给学生讲的“写作原点”思维不谋而合。要求青年学生从自身的素养和价值观去写作,只有自身的素养和价值观的良好建立,有一个自我准确的定位和审视,学生才能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去认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二、落实“四层”“四翼”,突出语文关键能力
      语文试题可概括为“四大密语”,即语言、思维、文化、审美。
      (一)语言
      1.突出信息处理能力
      语文高考对信息处理能力包括信息的搜集筛选能力、信息的有序整合能力、信息的概括转化能力,今年新高考已明确将阅读分为“信息类阅读”和“文学类阅读”。阅读说到底就是信息的获取,如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压缩就要求学生具有文体意识、对象意识、速读意识、精读意识。具有关键词思维、结构性思维、思辨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训练快速阅读、海量阅读、群文阅读、焦点阅读、交叉阅读、差异阅读、批注阅读等多种阅读形式。
      2.巧设情景,聚焦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
      如今年高考在论述类阅读中2题A选项: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就是对论证语言分寸感的考查;实用类文本选的是“访谈录”;第6题: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就是考查语言交流。
      同时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性”。张开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说过:“……熟悉各种实用文体和文学体裁的特征及写作常识,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能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境和要求,正确选用文体、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和各种表达手段,构造完整语篇……”如作文“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既是考查应用写作,又要求学生要有对象意识。在今后备考中应强化应用文体(演讲稿、发言稿、书信、慰问信、辩论稿、倡议书、感谢信、通知体、观后感、读后感、访谈录、驳论文、主持词等)的写作。
      3.巧设情景,重视考查学生基本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的运用
      如国卷Ⅲ第6题的对话情景,在对话中如何将对话引向深入。语言文字运用模块重点考查语句补写、文段压缩、语病辨析、成语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突出语言基本规律和逻辑规则的考查,有助于语言建构与运用。又如新高考Ⅰ卷第20题要求学生分析不同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从语言环境、语体风格、逻辑重心等方面进行思考,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正误好坏的判断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更强语言表达能力。
      (二)思维
      《课程标准》指出“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针对目前思维过于文学化,理性思维不足的现象,在今年高考中既有形象思维的考查,更注重精准度高的理性思维考查。
      1.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考查
      如诗歌主观题15题: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这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形象思维中的类比联想。
      2.逻辑思维的考查。
      如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病句修改、语句补写题的文本结构逻辑关系,句间逻辑关系。选择题暗含推理、概括、辨析等,强化形象思维、实证思维、思辨性思维。
      3.深入探究,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今年试题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比如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由浅入深地考查了学生对这两项能力的综合运用。首先,学生需要对试题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内含的逻辑关系:认识自我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一困难,以及认识自我的意义,这三个环节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其次,学生还要运用辩证思维从中提炼出三对重要的辩证关系: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镜子与自画像、个体与社会。最后,写作任务将学生拉到生活实践中,一方面促使学生批判性地探究,“画好像”中“好”的标准何在、具体内涵是什么;另一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画好”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上述三对关系。整个作文题的材料、情境和任务设置,就在“如何”的思考与“画好”的求索中,使学生体会到理论思辨与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
      4.强化整体思维、结构性思维的考查
      中华民族一直注重“月令图式”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包含时空统一、整体统一、整体联系、天人相应、注重事物功能与结构等思想。落实到考试中,主要训练学生的整体结构性思维。一是阅读中的整体思维,二是写作中的整体思维。如小说阅读《记忆里的光》第8、9题都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谋篇布局、整体解构能力。这其实体现了语文的两种核心思维,即赋形思维和解读思维。
      (三)文化
      《课程标准》指出“高考语文科要发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历史与现实、时代与发展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如论述类文本阅读摘编自周振甫的《谈谈<古文观止>》;实用类文本涉及的“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古文中文化知识的考查;诗歌关于学生对魏征的了解以及人才培养“古为今用”的问题;默写中用古代文化对学生涵养、浸润;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对“中华文化”价值与意义的阐释等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
      (四)审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进而进行美的发现、表达与创造,是高考语文所要达到的重要考查目标。如语言交际的考查、劳动美的考查等等。
三、试题充分体现高考要求的“基础性”
      1、落实语文“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是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也是进入高校进行专业学习所必需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高考语文要求的必备知识,主要包括 3 个部分:一是语言文字知识,如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字词句法相关知识等。二是文学审美知识,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   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此外,还包括《语文课程标准》涉及的文学作品和背诵篇目等相关知识内容。三是中外文化常识,如中外优秀文化中艺术历史、科学等领域的   基本常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常识等。
      2、回归教材,教考结合
      增强试题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协同性,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及课程标准等文件精神,是语文考试内容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考助力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有力举措。试题在材料选取、设答方式、作答要求等方面,与高中语文教学高度契合,情境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深掘和再创造。如第6题可联系“辩论”部分挖掘;文言文体现“浅易性”原则,其中文化知识C项直接源于教材注释;翻译难度降低,文言字词基本源于教材,词语辨析体现常见性、生活性。
四、守正创新,稳字当头,推动新高考平稳落地
      1.试题平稳,题型基本无变化,更凸显思维考查。
      2.选材熟悉化,取材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审题难度不大,但富有思考层次。
      3.不回避热点话题。
      4.日常生活入题,如“食物消化”
      5.试题平实,有延续性。
      6.全面落实“一核四层四翼”。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落实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五、新高考启示
      1.研究新高考,加强教考衔接,助力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在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学、考的有机统一。
      2.坚定改革步伐,推动新高考平稳落地。
      3.淡化被动、单一的知识传递,联系现实,设计问题情境,强化以情景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上一篇:落实考务细节,规范监考职责|南充一中召开高考外派人员工作培训会
下一篇:高考 | 南充一中名师分析2020年高考全国卷III数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