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第一中学
2024年5月16日 防震消防演练
生命安全记于心 防灾演练践于行
2024年5月16日 防震消防演练
生命安全记于心 防灾演练践于行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抓实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持续深入创建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实施“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民族灵魂的人”的办学理念,切实做好学校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安全应对工作,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提高全体师生防震减灾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应急疏散逃生的技能,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地组织人员疏散逃生,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南充一中于5月16日中午13:50-14:30举行了防震应急疏散演练以及特邀新建派出所消防民警莅临我校组织、指导消防演练!
精心安排 全面部署
根据学生发展中心的安排部署,各班班主任强调演练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
1.演习目的:通过演习,使学校师生在实践中运用所掌握的防震知识,合理有序的疏散逃生,减少人员伤亡;同时,提高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做到沉着冷静。
2.听到第一次警示音后,要迅速在宿舍床下抱头或顶书包避震。
3.听到第二次警示音后,各班住校生要迅速集合成队向安全地点疏散。下楼梯不分先后,先到者先下,后到者要让,不可强行冲、挤别班队伍。4.在下楼梯时要快,但不要慌乱奔跑,不要争先恐后;不要喧哗、惊叫。严禁在楼梯处和走廊相互推搡,拉扯,冲撞,避免跌倒;有东西掉落时不准弯腰去捡,防止踩踏。
5.疏散过程中以双手护头,以防被落物砸伤。
6.使用灭火器实操时,严格按操作流程,以免对人造成伤害。
7.演练结束后,保洁人员负责打扫卫生,恢复演练区域整洁。
指挥得当 演练有序
听到第一次警示音后各班住校学生就地躲藏,老师大声说:“地震了,同学们快躲到床下面。”
精心安排 全面部署
根据学生发展中心的安排部署,各班班主任强调演练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
1.演习目的:通过演习,使学校师生在实践中运用所掌握的防震知识,合理有序的疏散逃生,减少人员伤亡;同时,提高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做到沉着冷静。
2.听到第一次警示音后,要迅速在宿舍床下抱头或顶书包避震。
3.听到第二次警示音后,各班住校生要迅速集合成队向安全地点疏散。下楼梯不分先后,先到者先下,后到者要让,不可强行冲、挤别班队伍。4.在下楼梯时要快,但不要慌乱奔跑,不要争先恐后;不要喧哗、惊叫。严禁在楼梯处和走廊相互推搡,拉扯,冲撞,避免跌倒;有东西掉落时不准弯腰去捡,防止踩踏。
5.疏散过程中以双手护头,以防被落物砸伤。
6.使用灭火器实操时,严格按操作流程,以免对人造成伤害。
7.演练结束后,保洁人员负责打扫卫生,恢复演练区域整洁。
指挥得当 演练有序
听到第一次警示音后各班住校学生就地躲藏,老师大声说:“地震了,同学们快躲到床下面。”
约1分钟后听到第二次警示音后,各班班主任及生活老师组织学生有序撤离宿舍,撤离宿舍时,学生用书包遮挡头部,注意安全,步伐要小,脚步要轻,争取时间,小心绊倒,不追跑、不推搡、不得喧哗、防止拥挤和慌乱。
全体师生护住头部,弓着腰,在老师的指挥下,紧急有序地按指定的路线迅速撒离危险地带。逃生疏散中老师不断提醒学生不要拥挤。值得称赞的是,在整个逃生演习过程中,学生都很守秩序,动作也很规范,听从指挥,跟着老师安全有秩序地撤离。
消防演练“筑”防线 防患未“燃”守安全
学生到达指定的安全区域后,各班老师迅速维持好秩序,及时清点学生人数,组织学生在操场上以班级为单位集合,各年级主任把年级情况报告给总指挥。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又有条不紊,达到了预期效果。
消防演练“筑”防线 防患未“燃”守安全
学生到达指定的安全区域后,各班老师迅速维持好秩序,及时清点学生人数,组织学生在操场上以班级为单位集合,各年级主任把年级情况报告给总指挥。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又有条不紊,达到了预期效果。
随后,学生发展中心积极安排新建派出所民警同志为学生们宣传消防相关知识以及灭火器的使用等。
最后,副总指挥杜平副校长通过广播会议进行了点评,总结本次演练活动,指出了演练中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宝贵意见。
通过地震和消防应急演练,使全校师生掌握了应急避震和使用灭火器的正确方法,熟悉了地震和火灾发生时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了今后在地震或者火灾来临时,我校地震和火灾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同时,通过本次演练活动培养了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了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地震和消防应急演练,使全校师生掌握了应急避震和使用灭火器的正确方法,熟悉了地震和火灾发生时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了今后在地震或者火灾来临时,我校地震和火灾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同时,通过本次演练活动培养了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了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